1月7日,在山東聊城大學逸夫圖書館樓前,美術學院的大學生在舉辦追思邵逸夫活動。
  CFP供圖
  據新華社香港1月7日電(記者 劉歡 張雅詩)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(無線電視)7日宣佈,該公司榮譽主席邵逸夫當日6時55分在家人陪伴下於香港家中安詳離世,享年107歲。
  無線電視於1967年成立,邵逸夫是創辦公司董事之一。無線電視在公告中表示,對邵逸夫離世深感哀悼,並向邵逸夫夫人方逸華女士及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。
  邵逸夫1907年出生於浙江寧波,是香港知名的電影製作人、娛樂業大亨、慈善家。他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,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。他旗下的無線電視主導著香港的電視行業,多年來占據當地的收視領先地位。
  邵逸夫並非香港最有錢的人,但卻是一名大慈善家。可以說,他在香港的影響力源自於他的影視王國,而他在內地的口碑則主要是因為他的慈善捐贈。邵逸夫歷年捐助社會公益、慈善事務超過100億港幣。從1985年開始,邵逸夫持續捐助內地。據不完全統計,邵逸夫共捐贈內地的教育事業47.5億港幣,捐建項目總數超6000個,受惠學校千餘所。1990年,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為了表彰他為中國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,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小行星命名為“邵逸夫星”。
  邵逸夫還熱心捐助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地區,例如在1999年捐出2500萬港元,救助臺灣“9·21”大地震災民;2005年,捐出1000萬港幣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;2008年,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1億港幣。邵逸夫晚年更撥出資金,成立有“東方諾貝爾獎”之稱的“邵逸夫獎”,表彰全世界科技拔尖人才,支持香港、內地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科學研究。
  邵氏百年傳奇影視王國
  本報記者 周南焱 李夏至
  邵逸夫拍過1000多部電影,開過200多家影院,打造過最賺錢的“東方好萊塢”。他在中國影史上寫下了諸多“第一”和“之最”。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從事電影業,邵逸夫經歷了電影不同時代的演變,目睹中國電影的成長與興衰。他不僅主宰了一個影壇時代,也建立起一個昔日的電影王國,而邵氏電影也永遠的銘刻在香港電影的史冊里。
  邵氏電影最大貢獻是類型片
  邵氏電影真正得到蓬勃發展,是在邵逸夫掌控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之後。1957年,時年50歲的邵逸夫來到香港,全面主持“邵氏父子公司”,之後與邵仁枚創立邵氏兄弟電影帝國。
  邵逸夫曾斥資700萬港幣在清水灣興建邵氏片場,還四處招兵買馬,請來鄒文懷擔任公司的宣傳經理,重金挖來林黛、樂蒂、李麗華等一大批當紅女明星,並大膽起用青年導演李翰祥,打造“東方好萊塢”。1959年李翰祥導演的《江山美人》一炮而紅,使邵氏公司站穩了腳跟。短短幾年工夫,邵氏公司旗下就擁有了一大批當紅女影星,逐漸壟斷了香港的國語片時代。
  “邵氏電影對華語電影最大的貢獻是類型片,如黃梅調電影、武俠片、動作片、風月片、黑幫片、奇案片等,在類型片上給香港電影奠定了基礎,引導了香港電影的潮流。”香港電影研究專家趙衛防說,特別是武俠動作片能屹立國際影壇,跟邵氏公司分不開。同時,他認為邵氏電影沒有陷入當時的政治漩渦,有很深的傳統文化底蘊,像《江山美人》的家國情懷,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裡面的中國傳統愛情觀,傳統文化氣息很濃郁。
  電影是生意 完全不講感情
  邵氏公司實行的是大片廠制,什麼題材賺錢拍什麼,導演、演員、編劇都全部納入流水線作業。拍電影的大多喜歡以文化人自居,但邵逸夫生前承認自己是一個生意人,只拍觀眾喜聞樂見的影片。
  香港電影研究專家魏君子介紹:“說到底,邵逸夫是個商人,商人講究精明,不講感情。”不過,邵逸夫雖然很商業,卻還慧眼識才,導演李翰祥、張徹、程剛、楚原、劉家良、桂治洪都是他一手挖掘出來的。
  邵逸夫說過,自己能夠成功,除了運氣,最主要的就是努力苦幹。他每天早晨6點鐘準時起床,一天工作16小時以上,連續幾十年每天至少要看兩三部電影,最高紀錄是一天9部,一年700部,可謂是看電影最多的中國人。為了樹立邵氏的良好形象,保證影片質量,邵逸夫還親自對每一部影片進行嚴格把關。對於一些沒法補救的劣片,邵逸夫寧可燒掉也絕不上映。
  “電視國王”的TVB年代
  創建無線電視(TVB),首辦無線藝人訓練班和“港姐”評選,輸出無數亞洲頂尖巨星,讓流水線製作的港劇風靡華語世界。邵逸夫任內的TVB,曾在半個世紀內獨占鰲頭,先後擊敗麗的電視、亞洲電視,在香港一家獨大。
  上世紀70年代末從已現頹勢的邵氏影業抽身而去,轉向電視行業,在邵逸夫的影視生涯中,“怎麼看都是一個精明的選擇。”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道新評價道。
  1980年邵逸夫正式入主無線,TVB也在這二十年間迎來了它的巔峰時代。TVB旗下所屬的明珠台和翡翠台,在他的經營下收視率在香港長期獨領風騷。首辦無線藝員訓練班,力推“五虎將”,製作《上海灘》《千王群英會》等經典劇集,在邵逸夫麾下,TVB港劇的影響逐漸擴大到內地、澳門、臺灣和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。
  明星資源也是無線幾次打退競爭對手的制勝法寶,上世紀90年代初林柏欣接手亞視從無線大舉挖人,1999年亞視以外購劇《還珠格格》力壓收視時,TVB都是通過製作《我本善良》《人在邊緣》等劇集,將黎明、吳鎮宇、溫兆倫、羅嘉良等人瞬間捧紅,也造就了一時內地觀眾的港劇熱。
  慈善義舉
  校園裡的“逸夫樓”
  捐贈內地教育47.5億港幣
  校園裡的“逸夫樓”
  本報記者 任敏
  從繁華的都市到偏遠的山村,從小學到大學,幾乎每一座城市,都有擁有“逸夫樓”的校園。昨天,當邵逸夫先生逝世的消息傳來,很多人在校園裡拍下“逸夫樓”,通過網絡分享,重溫自己的校園生活,送別邵逸夫先生。
  1987年,邵逸夫集中向內地捐出第一筆教育款1億港幣,幫助內地10所大學興建圖書館或科技館。此後,受惠於他的學校遍佈全國31個省、市、自治區。
  在電子地圖上輸入“逸夫樓”三個字,一個又一個小紅點接二連三地出現,那些都是邵逸夫先生參與捐贈的建築。來自教育部的官方數據顯示,20多年來,邵逸夫共捐贈內地的教育事業47.5億港幣,捐建項目總數超6000個,受惠學校千餘所。近年,邵逸夫基金重點支持西部的大中小學建設教育設施,以及受災地區中小學校舍的重建工作。
  越來越多的“逸夫樓”出現在校園中,雖然名字相同,但造型各異,用途不同。有的作為教學樓、圖書館、科技樓,還有的則是體育館、藝術樓、學術交流中心、研究中心等。
  例如清華大學校內,有一座磚紅色的圖書館,它與周圍的綠色草坪、大禮堂和二校門等相互映襯,成為清華一景。這座圖書館即由邵逸夫先生捐贈,又叫“逸夫館”,於上世紀90年代落成。至今,在清華大學圖書館主頁“重要捐贈榜”一欄,邵逸夫先生仍位列榜首。北京大學東門附近的白色小樓“逸夫苑”也是由邵逸夫先生所捐建,在中國人民大學、北京交通大學、北京外國語大學、北京工業大學等諸多在京高校,均有以“逸夫”命名的建築。
  “逸夫樓”,已成為如今很多內地大學生難以磨滅的校園記憶,那裡有他們學習的身影,有他們參加文化活動、聽講座的身影,有他們的青春,有他們的夢想,甚至有他們的愛情。每年的畢業時節,“逸夫樓”也是最熱門的取景地之一。
  昨天,微博上甚至興起“隨手拍逸夫樓”活動,短短1天,就有近5萬網友響應。張張“逸夫樓”的照片,被網友稱為對邵逸夫先生最溫暖的追思。  (原標題:香港影視大亨邵逸夫去世 享年107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p75spll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